Events

資訊科技專才前景亮麗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
香港資訊科技聯會會長
黃錦輝教授

除了從事教學及科研的工作,筆者亦經常與資訊科技界人士交流,以掌握業界最新的發展動向,同時加深業內人士對大學教育的認識。為使學生在畢業前作更佳的預備,工程學院每年都會在校園內舉辦不同的就業講座、工作坊及業界專題講座等,藉以讓學生多了解業界發展,協助他們覓得理想的工作。以就業講座為例,大中小型企業的管理人員接受學院的邀請或主動前來介紹其公司背景及所提供的職位空缺,學生有機會直接與公司人員對話,進一步了解公司的運作及職位所需的條件。

令筆者感到雀躍萬分的是從過去兩個月舉辦的就業講座及收到的職位空缺發現,與資訊科技相關的工作機會倍增,反映市場對有關專才的需求甚殷,並不如外界預期業界一池死水的猜測。資訊科技行業復甦的速度比預期快,可說是走出了金融海嘯的陰霾。在總結近月舉辦的就業講座及與有關公司管理人員交流的經驗,筆者有以下體會:

首先是資訊科技工作機會處處。近來學院接到很多職位空缺的通知,尤其是來自科技公司的空缺,數目已多於去年全年的總數,而大部分的工作也與資訊科技有關。過往公司一般提供一至兩個職位,而今年它們提供五至六個工作機會予畢業生。筆者與到訪的管理人員交流時,喜見他們擴張之快。一些規模原為30至40人的小公司,在過去一年積極擴充下,已增加近倍人手。不少公司均預期盈利可望持續,計畫在未來數年繼續增聘人手。

不單是本地企業,商會及協會也看到行業對資訊科技專才的長遠需求,積極與大學攜手培育新一代的工程專才。例如香港通訊業聯會(CAHK)設立ICT精英計畫,聯合本地電訊商為學生提供寶貴的實習機會;又例如香港醫療及保健器材行業協會(HKMHDIA)推行師友計畫及實習計畫,為學生提供職場訓練。

市場對資訊科技專才求才若渴的情況不只局限於本港,屬世界性的現象。不少外國的中大型企業進行全球招聘,有的打算在全球招聘100人,亦有些公司主動來港吸納專才到其公司總部工作,當中有美國和日本的公司到本學院舉辦就業講座。據了解,他們來港招聘人手原因有二:由於香港的大學有著不俗的國際排名,僱主對香港畢業生的技能充滿信心,故來港進行挖角;加上企業都希望進軍內地,而香港的學生擁有融合中西文化的優勢,這將有助公司在國內落地生根。美國為吸引人才到該處工作,在簽發工作證上的安排作出相應的配合。

除了大量工作機會,筆者發現公司為畢業生提供了很好的工作條件。在薪金方面,參考過往幾年學院收到的職位空缺的記錄,畢業生的薪金普遍介乎13,000至14,000之間。然而,隨著市場對專才的需求殷切,本年度前來進行招聘的科技公司,已把薪金水平調高至17,000至18,000,甚至多達20,000元。一些跨國公司出手更闊綽,提供50至60萬港元的基本年薪以吸納優異的畢業生。再者,越來越多科技公司採行獎金制,按員工的表現發放額外的花紅作鼓勵。其中一個例子是某公司向員工派發多達10個月的花紅。

與企業家會面時,他們都認同年青人創意無限。為讓年青人有更佳的空間發揮創意,不少科技公司也銳意一改死板又沉悶的工作環境和氣氛,特意為員工打造一個舒適、愉快、充滿朝氣和樂趣的工作環境,例如提供免費零食、飲品、玩具以至工餘的康樂活動等。例如程序開發人盡皆知是一件艱辛的工作,而清晰的頭腦、良好的編程技巧及創意對程序員來說缺一不可,這些設施都有效激發程序員的創意。筆者聽說有公司為每一位軟件工程師提供「至新至潮」的個人數碼用品,激勵士氣,讓他們更投入工作。

從以上的觀察可見,資訊科技的前景燦爛。回望過去的經濟起跌,令筆者更相信教育需要長遠的目光,切忌短視。香港是一個多元的知識型社會,教育應著眼於通才的訓練,透過跨學科的學習,學生能有全面的發展,以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人才是知識型社會的核心資產,而人才的培訓無疑就是教育的重點。希望新一屆政府繼續投放更多的資源培育人才,鼓勵創意。

[本文章於2012年4月1日於星島日報 A18 刊登]